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广东产机器人迎来产品创新升级潮 产量年增4000台
  广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先导,生物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空间利用和海洋开发技术等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对生产生活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

  在这份纲领性文件中,广东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建成产业新体系,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当前广东距离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还有多远?广东的产业发展有哪些创新的亮点,又存在怎样的创新难点?要实现“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广东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从何处发力?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深入产业一线,探访企业,采访专家,对话主管部门,近距离观察和呈现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地情况并建言献策,即日起推出“观察团:产业一线看创新”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在广东智迪科技公司的生产线上,一支支机械臂规律地挥舞,迅速将一个个键盘装好。
  
  已过而立之年的桂春海,当年技校毕业后成为一名生产线普工。公司换了新生产线后,他非但没有失业,反而有了新岗位和新任务——维护和管理机器臂。
  
  与众多广东制造业企业一样,智迪科技近年在生产中广泛地应用机器人。2015年广东省工业机器人保有量4.1万台、增长78.4%,仅新增需求就占全国的1/4。而广东机器人制造企业已达159家,粤产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超过4000台。
  
  广东近年大力实施智能制造战略,制造业相继出现三大创新性变革:一是广东制造业企业生产方式创新,机器人和高端数控机床应用高速增长;二是应用激增推动智能制造企业增资扩产迅猛,产品创新加快;三是制造业生产模式创新,从“机器换人”到“人机共存。”
  
  现象:机器人应用热潮在全省涌动
  
  2008年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相继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吸引高端制造回流。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中低端制造业产业及资本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广东制造面临“双向挤压”,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雄厚,工业体系完善。智能制造发展有支撑、有市场,与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需求一拍即合。
  
  智迪科技正是此类企业的典型。公司工厂里,1台六轴AAB机械臂1次抓起104个键帽,转动方向,迅速嵌进下方的键盘,1个键盘的注塑、组装稳定完工,共耗时19秒。而在过去,1条生产线5分钟才能装好一个键盘。“机械臂节省80%人力成本,生产效率提升5倍。”智迪科技总经理黎柏松说,目前该公司仅键盘生产车间自动化率就超过80%。
  
  在格力珠海钣金车间,5台机械臂整齐排列,各司其职。相关负责人说,格力要用3至5年的时间打造“无人工厂”。格力模具分厂相关负责人透露:“应用机器人后,平均每名工人操作4台机器,人均年产值100万元,比国内平均产值高1倍。”
  
  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2014年9月在全国率先启动机器人应用计划,政府每年出资2亿元,连续3年支持企业机器人应用。东莞长盈精密技术公司建设首家“无人工厂”,首期安装1000个机械臂,通过远程软件系统进行管控,可将员工数量降低九成。截至2015年底,东莞企业申报“机器换人”项目1262个,总投资超100亿元。东莞电子信息工业应用机器人后,产值增加800多亿元,增速比全市工业行业平均水平高8.1个百分点。
  
  机器人应用热潮甚至涌到粤东西北。在广州(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华新达公司第一条纯净水生产线投产。2米高的机械臂下,运输线源源不断地运来水瓶,机械臂吸附触手一下一上,1秒钟就把整箱水装好。该公司总经理欧阳育健说:“新生产线比老生产线节省四分之一人力,一个小时可生产4万多瓶纯净水。”
  
  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我国已连续2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广东占全国1/3市场份额。随着机器人技术日益成熟,机器人应用成本和技术难度大幅下降,但投资回收周期却不断缩短,我省将有更多企业应用机器人。预计2017年末,全省约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将应用机器人。
  
  省经信委预测,到2020年末,广东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将达到30万台以上,比2015年至少增加25万台。
  
  逐势:粤产机器人正实现规模化生产
  
  在当前机器人应用领域,国外机器人占领汽车制造行业,广东机器人应用于一般工业领域。发达国家工业机器人产业起步早,技术成熟,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和配套体系。而我省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规模小,技术和研发制造能力尚待提高,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广东智能制造在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品牌和产业结构方面,均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高。
  
  可喜的是,本土机器人应用市场在迅速成长。2015年全球新增工业机器人29.12万台,其中我国新增需求量约7.28万台,占全球25%;而广东新增需求量约1.82万台,占全国的25%。
  
  专家指出,广东应抓住机遇,加快实现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的转变、广东速度向广东质量的转变,广东产品向广东品牌的转变。
  
  近日,美的集团对外宣布,通过自愿要约以每股115欧元的价格收购世界四大机器人公司之一的德国库卡集团所有股份。该价格较5月17日收盘价溢价36.2%,美的共投入292亿元,其公报说:“要借助库卡在生产制造及供应链的技术优势来提高生产效率,寻求机会开发定制的家庭及服务机器人等产品线,合力拓展未来的服务机器人市场。”这是广东智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技术升级的主观需求和应用市场的客观井喷,共同催生广东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增资扩产。
  
  在第119届广交会上,广州数控一台可360度旋转进行自动焊接的机器人吸引了不少外国采购商的眼球。这种焊接机器人每套售价3万美元,2015年出口额达8150万美元。广州数控国际部销售经理潘耀佳说:“今年要和日本人抢生意。”
  
  广州数控依托自主创新,掌握了机器人控制器、伺服驱动、伺服电机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年产销数控系统占国内同类产品市场半壁江山。
  
  一批广东机器人制造企业正逐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能力。广东嘉腾机器人公司实现无人物流的最佳方案解决商之一;固高科技自主研发的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产品与系统,综合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科达机电成为国内唯一可提供陶瓷、石材和墙材整厂整线工程的生产厂家……
  
  广东各地还广泛引进具有技术优势的外资投资,以培育本土制造产业的创新能力。
  
  顺德是全省首个机器人产业发展示范区,一口气把全球工业机器人制造“四大巨头”收入囊中:瑞士ABB与利迅达开展技术合作,德国库卡在中德工业服务区建设工程中心,日本川崎重工与隆深合作设立机器人培训中心,安川电机机器人投资10亿元与美的开发电机机器人项目。
  
  目标:突破核心技术夯实创新基础
  
  面对制造业出现的三大创新性变革,广东从2015年开始将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发展的重心。
  
  广东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等重大政策文件。力求3年投入9400亿元,使50%以上的工业企业全面完成技术改造,推动我省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高端化迈进。要将我省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机器人制造业重要基地和全国机器人示范应用先行省。
  
  广东省工业机器人规模在快速壮大。2015年全省工业机器人保有量4.1万台、增长78.4%,占全国18.8%。全省机器人制造企业159家,粤产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4000台左右。
  
  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已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机器人示范区。广州新黄埔区的数控机床产业、单体工业机器人及其成套系统快速发展;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依托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协同创新研究院和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初见成效;顺德高新区以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为平台,工业机器人在重点行业的示范应用深入推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初步形成,珠江西岸制造业2015年实现增加值2623.9亿元,增长14.2%;投资额1165.5亿元,增长56.8%。
  
  省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广东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利润1817.13亿元,增长14.7%。先进制造业实现利润3462.10亿元,增长11.3%。上述两大类行业利润增幅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5%和3.1%。到2016年一季度,广东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613.83亿元,同比增长10.9%。
  
  当然,广东智能制造在关键技术、核心部件方面对外依存度高,目前还缺乏核心竞争力。
  
  为此,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指出,广东到2025年要涌现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拥有自主品牌、开展高层次分工的国际化企业。广东要在2025年建成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引领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
  
  为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的研发难题,广东正在以广州、深圳为轴,重点建设新型创新平台。
  
  记者从省经信委获悉,下一步将在机器人用量最大的汽车及其零部件行业,劳动强度大的3C和纺织物流行业,危险程度高的国防军工民爆行业,以及产品生产环节洁净度要求高的制药、半导体、食品等行业,扶持粤企开展自主品牌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的应用示范和系统集成服务。
  
  ■产业观察
  
  广东“智造”开创“人机共存”新模式
  
  推动低端劳动力向新型产业技术工人转变
  
  随着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也引发了一线工人担忧:“机器换人”是否意味着工人要下岗。
  
  将减少重复繁重劳动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今年发布的《资本有机构成变动新趋势报告》指出,机器人应用不会造成大面积失业。机器人应用将推动低端劳动力向新型产业技术工人转变。企业应用机器人,一方面减少了危险作业、重复繁重劳动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增加了研发、应用、销售和维修等就业岗位。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认为,未来将有更多普通工人转移到服务业就业,预计工业企业用工每年将减少约90万人,但服务业吸纳就业量每年将增加约105万人,总就业量每年增加15万人。
  
  深圳赛意法微电子公司从事半导体集成电路封装测试,近年实施机器人应用后,平均应用5—6台机器人就增加1—2个技术服务岗位。目前年产集成电路近100亿只,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封装测试工厂之一。
  
  省人社厅就业局在调查中发现两个现象:
  
  一是2015年前三季度中,全省制造业企业岗位平均每季减少22.54万人,但制造业服务化推动了第三产业平均每季增加25.18万人的岗位。(另据调查显示,广东应用了机器人的企业普工总数减少了19.3%,而技工总数则增加了16.9%)
  
  二是机器人应用减少了单位产值的用工人数,提高了人均薪酬待遇,用工缺口和员工流失情况持续改善。2015年前三季度2万家企业平均员工缺口38人,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其中机器人应用对普工缺口改善更为明显,缺口比重下降3.1个百分点。员工流失率为13.3%,下降1.9个百分点。平均每台(套)机器人设备可以代替约6.5名工人,大部分企业每年可节约人工成本10%—30%。
  
  人是生产过程的核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技术专家李培根也不赞成“机器换人”会导致工人下岗之说,他认为广东企业该做的是提升工人的创新能力和使用装备的技能,围绕一线工人应用机器人。
  
  “人是生产的核心,机器人只是辅助工人生产的工具。”李培根说,在非常强调自动化的德国制造业车间里,机器人技术已经不断升级,但是机器人所承担的职责依然只是运输及相关协作。生产过程中人始终是核心,机器人需要做的是帮助工人完成简单的重复劳动或者像物流运输这种重体力活,从而提升效率,而非代替人,德国企业并不倡导“全自动化”。
  
  如何提升工人的创新能力呢?答案是在机器人能应付基本的制造工序后,让工人自行寻找工作兴趣。他举例,制造精密研削切割设备的日本迪思科科技有限公司在实施机器人应用后,推出一项新规:工人可以根据工作自主选择自己的强项,以及想从事的项目。即便在制造业发达的广东的工厂里,这都是难以想象的。而这个很可能是未来广东制造业实施机器人应用后,将经历的过程。
  
  李培根还表示,汽车冲压、焊接、3C装备等行业适合推广机器人应用。但是智能装备唱主角的行业,比如纺织、木工等则不一定需要机器人。
  
  广东机器人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院长张宪民认为,在“世界工厂”珠三角,“人机共存”是比完全用机器人取代工人更优的选择。
  
  他举例说,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制造业曾经追求过使用全机器人生产,希望尽可能地提高效率。但是,最终这项尝试没有成功,人还是生产一线的主角。只不过是人类不再从事枯燥的重复劳作和危险、有害的工种,把这些工作交给机器人。鑫泰数控加工中心机器人龙门
  
  张宪民提出,目前,德国是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采取的正是“人机共存”的生产模式。广东应该参考德国的模式,根据自身产业特点,把适合人类的工作交给人类,把适合机器人的工作交给机器人。